SSD / 固態硬碟
-
SAMSUNG 980 1TB實測開箱,NVMe M.2高效能固態硬碟!
雖然採用PCIe Gen3x4的M.2 SSD已經相當普遍,但若是想要體驗讀寫速度達3,000 MB/s以上的高階版本通常得付出更多的預算才行,這也讓許多玩家只能挑選中階或入門款來對應口袋裡乾扁的荷包,而考量玩家的需求性,儲存大廠Samsung也推出了一款價格與速度都符合大眾取向的980 M.2 SSD。 980 M.2 SSD提供250GB、500GB、1TB三種容量,儲存顆粒自然是選用自家生產的第6代V-NADA TLC晶片,搭配同樣也是自家開發的Pablo控制器,比較特別是的980 M.2 SSD本身並無配置獨立快取,而是改以專利的「主機記憶體緩衝(HMB)」技術來取代,其概念是將主機本身一部份DRAM最為快取使用,達到降低SSD本身成本的同時,也改善過去無快取SSD效能不佳的問題。 此外,無獨立快取的SSD還能夠降低36%的功耗,降低廢熱的產生,配合有著鍍鎳塗層來強化散熱的控制器外蓋、具輔助散熱功能的標籤以及動態散熱防護技術,使其更適合用在小型主機、筆電等散熱空間較有限的設備之中。 效能方面,三星為980 M.2 SSD導入智慧TurboWrite」與「全功率模式」來強化SSD的速度並延長硬碟以峰值運作的時間,減少SSD出現掉速或是速度不穩的情況,其中又以1TB版本擁有最高的效能,讀取表現上能夠達到PCIe Gen3x4最大頻寬的3,500 MB/s,寫入也能有著3,000 MB/s的水準,整體效能近乎與有搭載獨立快取的產品相同。 另外,三星身為儲存晶片的世界第一大廠,即便980 M.2 SSD走平價路線,也不會因此拿耐用度開玩笑,980 M.2 SSD在寫入壽命上比照同級產品,1TB版本的最大寫入量可達600 TBW(500GB、250GB的TBW分別300、150),更同樣享受著5年內未達指定額度的產品保固服務,讓SSD可靠性不因售價而有所降低。 新的980利用HMB技術,讓SSD無須配置獨立快取也能實現高速傳輸的能力,在達到降低成本控制售價的效果,也能將更高的效能帶到更多設備之中,讓更多的玩家們能夠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之下,也有機會享受過去高階SSD產品才有的極速體驗。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SAMSUNG 980 PRO 1TB實測開箱,PCIe 4.0 NVMe M.2 SSD固態硬碟!
提到速度能夠達到7,000 MB/s的PCIe 4.0 M.2 SSD,三星所推出的980 Pro可說是玩家最早能夠入手的產品之一,其強大效能獲得市場的熱烈反應,上市之初就迅速就被搶購一空,直至今日也依然是許多玩家在組裝高階電腦時的M.2 SSD首選產品。 以一款高階M.2 SSD產品來說,980 Pro在容量的選擇上顯得格外多元些,不光有1TB、2TB的容量版本,還向下推出了250GB、500GB等款式,讓預算比較吃緊或只是想用來做為系統碟的玩家能更好控制預算,這樣的做法相較於市場上其他品牌的旗艦款容量設定大多僅提供1TB、2TB來說是較為少見。 用料上,980 Pro展現了自家的強大火力,儲存顆粒不是使用一般96層NAND晶片,而是更為先進的128層TLC顆粒,讓單顆晶片的容量密度能夠變得更高,因此即使是2TB版本,980 Pro也是採單面雙顆粒配置,將背面留給具輔助散熱功能標籤貼紙,配合動態散熱保護,達到優化散熱的功效。 . . 效能方面,藉由新一代8nm製程的Elpis控制器、LPDDR4快取與TurboWrite技術,1TB與2TB版的讀取速度能夠達到7,000 MB/s,而500GB和250GB也有著6,900與6,400 MB/s的頂尖表現;寫入速度上更是從500 GB的款式開始就能達到5,000 MB/s以上的速度(250GB為2,700 MB/s),是目前市場中極少數能夠從小容量開始就達到此效能境界的產品。 此外,在入手之後產品享有5年內未達額定寫入上限的保固服務,並可以透過「三星管理魔術師」程式隨時檢視硬碟運作狀況、優化效能、韌體更新以及檢查產品的健康度,讓產品時時刻刻在最佳狀態之餘,也能有提供安心可靠的保障。 三星的SSD產品一向都是以品質和效能著稱,作為市面上第一款讀取能達到7,000 MB/s的SSD,其效能、品質與穩定性都已經通過全世界的媒體和無數玩家們長時間的考驗和認可,對於想要求快、求穩的玩家來說,980 Pro會是個能夠信賴的頂級選擇。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預算有限、速度無限,漫談SSD速度與效能實測及2021選購絕妙搭配
不論是打算升級、還是新購買組裝電腦或筆電時,除了會以處理器陣營與新舊代等級速度來做選擇的考量外,其他同樣也擔任重要角色的零組件是否也在清單挑選的行列中?扣掉仍舊比較缺貨的顯示卡之後(買的到就不錯了),相信記憶體、儲存裝置(HDD/SSD)也會是決定整體搭配的一環,而其中的「儲存裝置」這一個區塊,大家又有多少了解呢? 既然是作為「儲存」使用,當然要考慮「容量」的大小是否合用,以往檔案或資料儲存對容量的需求與現在動輒幾百MB甚至都已經GB來GB去是無法相比的,不論是最為主系統使用或是單純拿來做為資料的備份,也都早就邁入到所謂的TB等級,隨便一翻看網路商城或電腦賣家的產品銷售列表,不難發現大都是500GB以上的容量了,但是,從規格上來看又可以發現有傳統HDD、2.5吋SATA以及M.2/PCIe SSD等選擇,真要入手是要怎麼選?荷包預算有限,有沒有那種可以大小通吃的選擇呢? 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有、但對於使用者來說當然也是要付出不斐的代價,以現階段HDD已經即將邁入單顆3.5吋就可達到20TB的超大容量下,作為儲存資料或備份用顯然單位成本就會較SSD低廉許多,畢竟一顆16TB的高階HDD報價也才差不多容量的SSD價格的1/6左右,也就是說,買一顆2.5吋SATA III介面的15.3TB SSD都可以買16TBx6=96TB的HDD還有找零,如果僅是作為資料備份或保存使用的話,HDD的適用性顯然合算許多。 如果換成是大家較熟悉的容量呢?1TB、2TB的對比又是如何?以入門版的定位來看,將HDD與SATA SSD、M.2 SSD拿來比較就可以看到價格的落差了,HDD的1TB要價僅1,390元,而同樣1TB容量的SATA SSD則需一倍的價格才能入手,換成1TB的M.2 SSD則還得再額外付出約30%以上的加成才能購入,要是拿2TB的容量來對比的話就差的更多了,HDD免2,000元、SATA SSD與M.2 SSD的價格就是用倍數來計算了,三者之間的單位成本還是以傳統常見的HDD勝出,這已經是SSD普及數年之後的結果了。 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乍看之下好像HDD是最大贏家,其實不然,HDD的優勢在於容量大、單位成本的價格較低些,但如果以使用上的讀寫速度來看,HDD只能乖乖的敬陪末座,讀寫速度只能維持在100多MB/s的HDD,不僅比不上SATA SSD的500 MB/s,更不用說入門款的M.2 SSD隨便一條PCIe 3.0x4的版本就已經至少1500、2000 MB/s以上的速度,在價格上具有強大優勢的HDD在面對實際使用時的「龜速」,以現在的資料存取速度來看,真的是慘不忍睹的慢啊! 相信透過前面的說明應該可以對現狀的HDD與SSD有些許的了解,但更深層的來說,SSD的出現改進了玩家在使用傳統HDD時的一些更迫切需求,譬如高速的讀寫速度可以更快的達成運算與資料儲存、譬如不用擔心搖動導致的資料毀損,但容量的提升上就沒辦法這麼快速,更不用說目前的單位成本上還是以HDD更具優勢,再者,SSD也是有一些尚待克服的問題,例如資料量的「最大寫入上限」、資料救援的難度...等。 但這並不妨礙玩家可以將這兩者一起合用,這也是目前最常見的搭配方式:需要高速的系統碟選SSD、需要儲存與備份資料的資料碟就由HDD來擔任,各司其職、完美達成玩家全面向的需求。 而對於傳統的HDD相信玩家並不陌生,但是SSD呢?這次小編就來跟大家聊聊有關SSD的部分,看看一路走來的SSD又為玩家們帶來怎樣的效能影響,並且在荷包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挑選出一款最合適使用的SSD來增進實際的表現! 首先就來名詞解釋一下,SSD的全名為Solid-State Drive,中文稱作「固態硬碟」,不過這邊的「固態」指的是設備「沒有可動式」機械元件,例如馬達、轉盤、履帶等,換言之,整顆硬碟的所有零件都是「被固定住」的,所以稱之為固態硬碟,和產品是固體、氣體還是液體沒有任何關聯,所以別再問有沒有液態硬碟、氣態硬碟了,目前科技業沒有這種東西!(翻桌) 很多人可以能會以為SSD是這近十年才發展出來的東西,但事實上SSD的相關產品和應用比想像都要更早,包含我們使用的隨身碟、記憶卡,甚至是許多大人童年的任天堂紅白機、GBA遊戲卡帶,這些儲存裝置因為都不需要任何機械驅動裝置,在廣義上其實也都能夠稱之為SSD。 至於世界上最早的SSD則是1970年代的時候就被發明出來,當時一間叫做Dataram的公司便利用「揮發性記憶體」,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RAM,打造出了一組容量為2MB的SSD,該裝置是由8塊大型電路板組成,每一塊電路板尺存為16.5x13.5x1.75英吋(41.91x34.29x4.45公分),並安裝於一個19吋(約48.26公分)的機殼之中,相當於一個大型烤箱的空間,在某些層面上來說,還真的是「超大容量」。 只是使用RAM做成的儲存設備必須持續供電才能保存資料,萬一發生跳電、停電,所有儲存在其中的資料都會消失,這一點直至今日也依然如此,因此要用來當作能夠穩定保存資料的設備顯然是不合格的,加上製造成本昂貴,使得SSD在早年儲存媒介的研發上並沒有獲得太高的重視,多數廠商傾向去開發成本更低、容量更容易的增加的軟磁碟周邊,諸如3.5mm磁碟片和我們熟知的3.5吋HDD硬碟等。 在這段HDD得寵的時日裡,SSD在發展上並不像現在蓬勃,但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的改良,加上有科學家發明了能夠讓電晶體斷電後保存資料的方法,有廠商成功將儲存晶片尺寸縮小到合理的範圍,打造出了相關「非揮發性記憶體」的產品,也就是現在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的前生(身)。 這一類產品特性與現在NAND Flash有著相似的特性:結構簡單、不易損壞,缺點則除了造價昂貴、容量不易做大之外,還存在頻寬過小的問題,與現在SSD主打高速的特性相反,所以早年的SSD只能充當電子設備的輔助晶片,用以儲存開機運作時最為必要的基礎資料。 而真正讓SSD的概念全面性觸及到玩家一般生活則要等到1980年代,一款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機器在這段時間誕生了,那便是任天堂的FC遊戲機,也就大家俗稱的紅白機,那個要時常對著金手指吹氣的「遊戲卡帶」,其內部全都是由電路晶片組成,總容量僅有少少的40KB,且資料儲存的穩定性相當差,特別是如果沒有透過標準程序進行關機的話,很容易造成所有遊戲進度全部莫名消失,算是不少人的童年惡夢之一。 遊戲卡帶由於容量和成本都被後來的崛起的CD、DVD擊敗而漸漸淡出娛樂市場,但這並不代表它就成為了歷史的眼淚,反而被廣泛的應用在生活中,只是名稱從卡帶換成了「記憶卡」。 西元2000年後,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的相關應用快速崛起,做為SSD在儲存上最重要的零件,快閃記憶體在生產上取得了相當重大的突破,廠商開始有能力生產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產品,成本也足夠壓低到能夠大眾商品化,諸如只有指頭大小的隨身碟、各家都在搞特規的記憶卡等(例如日本某S開頭公司的MS記憶卡…),都在這麼時候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冒出。 在初期,隨身碟、記憶卡的容量落在8MB~256MB左右,與當時CD的650MB相比還有不少差距,更別說此時已經有2.5吋、3.5吋的行動HDD硬碟,容量更以極短時間就衝上GB等級,但使用快閃記體的產品憑藉著更小的體積、支援USB介面、熱插拔等優勢,加上又剛好碰上數位轉型時代來臨,MP3播放器、數位相機、3G手機等產品相繼問世,NAND Flash就扮演了這些設備在資料儲存上的關鍵角色。 3C產品在這個時期走向前所未有的大爆炸發展,也連帶讓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的需求急遽攀升,容量自然也在市場的需求中翻漲,像是現在人手好幾個的隨身碟與記憶卡,主流的容量早已隨便就動輒32GB~64GB,比產品初到來的時候要大上1,000倍以上,而且這個倍率還在不斷地增加,像是Western Digital旗下的SanDisk就在近年成功的在記憶卡和只有指頭大小的隨身碟中塞入驚人的1TB容量,讓隨身儲存裝置的容量密度進到全新的境界。 與此同時,NAND Flash也同樣被製作成可以讓電腦主機使用的SSD硬碟,不過此時的價格還是太高(容量也偏小),尚不是一般消費大眾可以承擔,所以主要是供應給企業和資料中心,讓他們能夠替代部分使用RAM做成的硬碟,減少發生斷電後資料就全部遺失的風險。 而消費市場迎來SSD硬碟則約莫是在2007年之後,微軟的新一代作業系統Windows Vista正式能夠支援SSD硬碟,各家廠商的SSD大戰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吹起號角,包含SanDisk、Samsung、Toshiba、Micron等一眾我們耳熟能詳的硬碟大廠都紛紛跳進來搶搭SSD硬碟的熱潮。 緊接著在2008年,賈伯斯在Apple的發表會上展示了全新的Macbook Book Air,透過SSD極其簡單的構造讓筆電能夠將厚度壓縮到新的境界,不只催生了「超輕薄筆電」的全新產品概念,更是大幅度拓展了SSD硬碟產品的優勢與能見度,相關話題變為各個媒體與討論版的寵兒,也讓SSD硬碟歷經30多年的改良後,終於見到屬於它的光明未來。 SSD剛進入消費市場的時候,採用的介面主要包含了已經滅絕的ATA(就是俗稱的IDE、PATA)、以及SATA 1.0,之後也隨著SATA介面的提升進化到SATA 2.0,能夠提供的頻寬大約落在1.5Gbps(SATA 1.0)或是3 Gbps(SATA 2.0),換算下來的理論最大傳輸效能約在150 MB/s到300 MB/s之間。 先不要覺得這個頻寬小到讓人哭笑不得,要知道當時的SSD速度普遍不到100 MB/s,比現在HDD隨隨便便150 MB/s的讀取效能還要慢,例如SanDisk於2007推出的SATA 5000,其讀取最高也才67 MB/s而已,可就是這樣速度在當時已經是相當的驚為天人,還被媒體盛讚是當今速度「最快」的硬碟產品呢!(但那時候的HDD更慢就是XDD) 以現在的時間點來看,這個「最快」紀錄自然是很快的就被打破,SSD的效能增幅就像是坐火箭一般的急速飆升,2009年的時候SanDisk G3 SSD的讀取速度就來到200 MB/s,將近是SATA 5000的3倍!其他廠商也是不斷地在速度方面相互競爭,像是同一年年底Intel推出自家第一款消費級SSD硬碟X25-M就把讀取速度推到250 MB/s,照這個趨勢下去,SATA 2.0的300 MB/s頻寬馬上就要不夠用了。 就在此時「國際序列式ATA組織」在2009年推出了SATA 3.0介面,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SATA 6Gbps,進一步將頻寬拉到600 MB/s,以此來應對硬碟速度飆升的需求,只不過國際序列式ATA組織顯然太小看SSD的速度成長幅度,2012年的時候SSD硬碟的讀取效能正式突破500 MB/s大關,意味著短短3年的時間,頻寬緊繃的問題又將在一次浮現。(SATA 1.0/2.0/3.0也經常可見以SATA I/II/III標示) 面對SSD硬碟速率高速膨脹的狀況,各位聰明的玩家是不是想到可以使用頻寬超大的「PCIe」介面來解決此問題呢?畢竟以2007年推出的PCIe 2.0標準來說,光是x1通道的理論頻寬就達到500 MB/s,幾乎要和SATA 6Gbps的最大極限相同,更別說從2010年推出後至今依然是主流的PCIe 3.0了,x1的頻寬就接近1,000 MB/s,x4的有效傳輸效能更能達到3,500 MB/s以上,隨隨便便都把SATA 6Gbps壓在地上磨擦。 然而不是SSD廠商們不想使用PCIe通道,而是PCIe通道最初在設計的時候是為了高耗電的輔助運算工具所設計(例如:顯示卡),所以通道本身沒有辦法直接支援SSD硬碟,硬碟開發商必須自行想辦法解決SSD晶片和PCIe通道之間訊號傳輸、電力轉換等問題,還需要額外撰寫一套驅動程式,讓系統能夠辨識硬體,如此才能讓硬碟工作,整體的所需要投入資源實在太多太麻煩了。 但總得有開頭才能繼續發展,Intel於2009年時候就在研究SATA介面的替代方案,希望能夠找到效率更高的方式來讓SSD獲得更完整的性能釋放,最終在2011的時候公布了我們在SSD上經常看到的「NVMe」設計規範。 「NVMe」傳輸規範是完全針對SSD的特性所打造,能夠原生使用PCIe通道作為傳輸的標準,同時改善SATA介面延遲過高的問題,讓資料調取能夠更為即時。更重要的是,這套介面的驅動將直接寫入作業系統之中,代表各家廠商在SSD的連接設計上將有統一的標準,不再需要自行克服通道連接和驅動的問題,大幅度降低了硬碟的開發難度和成本。 只是在通道的問題解決之後,換玩家們犯難了,因為採用SATA和NVMe規範的SSD在安裝設計上截然不同,所需的工具也不一樣,前者除了需要獨立的數據排線之外,還需要連接獨立電源;後者得利PCIe通道本身有供電能力所以不需額外連接電源,卻碰上主機板的PCIe插槽尺寸過大,造成多組硬碟安裝有可能發生與其他零件互相衝突,而且許多主機板上的PCIe通道是走共用的,沒細看說明書的話,插錯位置可能造成通道分流,干擾SSD和其他設備的效能發揮,甚至出現設備無法被辨識的問題。 為了增進主機板對於小型周邊的擴充性,PCI-SIG(代表PCIe通道方)和SATA-IO標準組織(SATA通道方)合力開發了一個能夠相容多種通信協議介面,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M.2」介面,M.2介面最大的特性就是對於通道的支援非常廣泛,包含PCIe通道、SATA、USB、藍牙、高速網路、高速無線網路等設備都可以採用M.2介面,堪稱迄今為止相容性最高的擴充介面。而Intel也在2013年讓Z87晶片組的主機板開始配備此介面,並逐漸改良和優化,讓支援性和效能表現完整化。 原則上,M.2介面本身針對不同用途的設備有藉由在金手指留下不同的缺口來做為防呆設計,用來防止我們將功能不同的裝置插在錯誤的插槽中,像是SATA介面的M.2 SSD在金手指的位置上會呈現「兩道缺口」,NVMe M.2 SSD則是「一道缺口」,Wi-Fi網卡同樣也是一道缺口,只是位置和NVMe M.2 SSD的不同。 不過現今有不少廠商都選擇使用「通用型」M.2插槽,在防呆設計乾脆全部比照大家接觸機率最高的NVMe M.2 SSD外型,之後再由主機板內部的控制器去進行辨認,省去大家還要對對碰的麻煩(也避免某些天兵需要事後抱著主機板去維修站喝咖啡…),但也可能出現該插槽缺乏特定通道而無法被主機板支援或辨識的情況,這點在SATA M.2 SSD上最容易發生,玩家安裝前建議還是要稍微看一下主機板的說明書會比較保險。 附帶一提,除了M.2介面之外,其實還有一種名為「U.2」的介面,這種介面是專門為硬碟所設計,傳輸通道只能夠支援SATA和PCIe x4,並能夠輸出12V的電壓,一般SATA硬碟只需與U.2相連就能搞定供電問題,不需要額外與電供相連,更特別的是U.2還支援「熱插拔」功能,代表與之連接的裝置可以像隨身碟一樣隨意插拔而不需要關閉主機,這點對於需要頻繁更換硬碟的工作站、伺服器和資料中心來說相當實用,因此U.2介面主要是存在於工業級的產品上。 在NVMe標準和M.2介面推出之後,我們現在熟知的SSD在外型與規範上的定義就算是完成了,透過使用PCIe介面來大幅度提升頻寬,各家所推出的產品也在短時間內讓速度衝到1,500 MB/s以上,到了2018年之後,SSD的陸續出現能達3,500 MB/s的產品,再一次的將頻寬極限壓榨到上限。 看到SSD在速度上的快速發展,2019年的時候AMD宣布自家新一代Ryzen 3000系列將能支援新一代PCIe 4.0,其頻寬可以比PICe 3.0再多出一倍,M.2插槽的最大理論速度上限將從3,900 MB/s向上來到7,800 MB/s左右,若考量到傳輸延遲、運算時間、信號衰減等問題,使用PCIe 4.0標準的M.2 SSD最高速度可以落在7,000~7,400 MB/s之間。 新一代通道開放的消息一出,各家硬碟廠商便立刻動作,在同一年間就端出讀取速度達5,000 MB/s的產品,隔一年也就是2020年年底的時候,Western Digital、Samsung等一線大廠就先後拿出了速度可達7,000 MB/s產品,直至小編撰搞的當下,幾乎所有想得到硬碟廠牌都已經推出了自家的旗艦級SSD,並開始布局速度4,000 MB/s以下的入門產品線。 廠商們熱烈的參與在某些層面上也算是大環境趨勢所致,因為緊接在AMD的Ryzen 3000處理器之後,微軟和SONY都表態要讓自家新一代的Xbox、PS5遊戲機支援PCIe 4.0標準,搭配訂製的硬體整合技術,讓CPU、GPU可以直接讀取SSD裡內容,省去過往還要先經過RAM的麻煩,將上一世代主機末期時遊戲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解決,將遊戲Loading時間大幅縮短到只要寥寥數秒,甚至徹底消減到讓玩家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就可繼續遊戲了。 而未來在新一代的Windows 11系統中,微軟也將把Xbox Series X/S中的DirectStorage技術帶到PC上,讓桌機玩家也能夠獲得的高速遊戲載入的體驗,Intel更是預備在第12代處理器上支援頻寬再往上翻一倍的PCIe 5.0,或許在接下來的數年內,SSD的傳輸速度將會突破「10,000 MB/s」,屆時產品對電腦的效能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就讓我們好好期待吧! SSD能夠從原本的高價奢侈品轉變成人人可接受的消費主流,不光是因為製造技術逐漸純熟讓成本得以降低,擔任重要角色之一的「儲存顆粒」其演進更是扮演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關乎SSD儲存容量與壽命的主要因素有兩個:電晶體堆疊層數、電晶體保存的位元(bit)數。玩家可以想像SSD的NAND Flash就像是一棟公寓,想要這棟公寓能夠容納更多的人,要不選擇盡可能將公寓蓋高、要不就是讓每間房間能夠容納更多房客,前者的概念就是電晶體的「堆疊層數」,後者便是「保存的位元數」。 電晶體堆疊在半導體產業向來都是一個艱鉅的挑戰,分層的間隔不能太厚,否則會把下方的晶體壓垮,也得考慮到每一層之間的電路銜接、訊號傳遞、散熱等問題。 依照時間的演進,2013年的時候,主要各家廠商堆疊的層數落在24層,兩年後來到2015年層數翻倍來到48層,而再一次翻倍到96層則是到了2018年年末才開始量產,至於現階段商品化的最高層數NAND Flash晶片為128層。 層數架高的好處就是能夠讓單顆晶片達到更高的容量,畢竟一條SSD的空間就只有那丁點大,單顆晶片容量越高,「理論上」就能打造出容量更大的產品。之所以說是理論上,因為層數越高的晶片就相對的需要使用更為先進的製程,相應墊高的成本就會反應在售價上,就好比一棟大樓蓋得越高,建造的成本就越高一樣,對於一般消費大眾來說,高層數晶片可能會造成商品價格太高、客群消費不起,對產品的銷量產生負面的影響。 既然加高晶片層數會使成本上揚,那就只能讓調高保存位元數,如此即使電晶體的數量不增加,能夠儲存的資料量還是能夠加大!於是乎「多層級儲存單元」的概念就這樣誕生的,只不過這個方式也導致了SSD最大的使用爭議。 大約在2010年之前,NAND Flash的每個儲存單位只能接收1 bit的資料,這種存放類型的晶片稱之為「SLC(Single Level Cell)」晶片,這種晶片的資料儲存密度非常低,加上晶片堆疊技術不夠先進,使得SSD的容量普遍落在100GB以下,基本上在安裝完系統之後,剩餘的空間就所剩無幾了,想像現在一樣用來安裝各式各樣的程式和遊戲可以說是極為奢侈的行為。 為了滿足價格和容量之間的平衡,2009年左右有廠商找到能夠增加電晶體儲存效率的方法,將每個單元的存放量變為2 bit,打造出了MLC(Multi Level Cell)晶片架構,由於能夠在不增加電晶體數量的前提下增大SSD容量,MLC很快的就成為市場的主流,讓SSD的容量瞬間翻倍,256GB、512GB的選擇開始變多,價格也跟著開始下降,整體實用性也就跟著變得更高。 正所謂有一就有二,廠商們很快地就又研發出了能夠儲存3 bit資料的TLC(Triple Level Cell)架構,將容量又再往上提升,配合逐漸改良的晶片堆疊技術,TB級的SSD總算漸漸的普遍起來,整體的容量也算是達到一個能夠滿足多數應用場景需求的程度,但這也是多數消費者所能接受的最後架構底線。 MLC、TLC等晶片架構雖然顯著在控制成本的同時也能達到容量提升的目的,對於SSD在消費市場的推廣有著莫大的功勞,可是這種容量提升方式的代價卻是靠燃燒產品的「壽命」來換取的。 NAND Flash在先天上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每個儲存單位都存在「寫入上限」,也就資料能夠「刪除、寫入、再刪除、再寫入……」如此反覆的操作是有次數限制的,一旦達到指定次數,該單位就會喪失功能,既不能再寫入新的資料,儲存在裡面的檔案也會跟著消失。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進行修復。 在這樣的缺陷之下,MLC、TLC增大容量方式等於是讓每個儲存單元進行更頻繁的寫入,就好比一扇房間的門有開闔次數的上限,若是在房間中擠進越多的房客,也就代表房客進出房間的頻率會變得更頻繁,使得房門損壞的速度變得更快,房門若是壞了,房客自然也就不會願意進到房間或待在裡面了。 根據計算,SLC的每個單位可以承受約9~10萬次的反覆寫入,MLC則會衰減到1萬次,來到TLC的時候,每個單位的壽命就只剩下1,500了,近年還有廠商開發並上市能夠儲存4 bit資料的QLC晶片,其每個單位的壽命更是再向下縮減到僅有少少的500次,幾乎是快到了每存一筆資料,儲存單元就死一片的地步。 至於小編之所以會說TLC是多數消費者能夠容忍的最大極限,是因為以一款1TB的M.2 SSD來說,若用於上網、串流影音等日常用途,整顆SSD大約能夠用上5年左右,以電子產品的維護與淘汰周期來說,一款使用5年的產品也確實差不多到了該換新的程度,此時發生故障、損壞的狀況,其實也沒什麼好意外的,說不定還剛好給了自己一個買新品的理由(壞笑)。 相對的,在「同樣容量」下使用QLC晶片的話,壽命可能就只剩下1/4左右,也就可以用5年的東西變得剩下一年多,這損壞的速度之快真的會讓人懷疑買到瑕疵品。然而,這並不完全代表QLC的產品萬萬碰不得,既然SSD的趨勢是用壽命換容量的話,選擇容量更高的版本,使用壽命就能獲得相應的延長囉! SSD的速度能夠大幅提升,其最大的核心原因在於它不像傳統HDD是透過細小的讀取針頭在在巨大的磁片中慢慢尋找資料,而是透過IC控制晶片直接管控每個儲存單位,整體的運作機制更為直接有效率,玩家可以把控制器想像成一顆小型CPU,負責用來管理硬碟資料傳輸上大小事,包含資料應該寫入到哪個儲存單位、錯誤校正、加密保護等,因此一顆SSD速度的高低與控制晶片的運算效能有著絕對的關聯,而通常從SSD採用了哪款控制器也就代表了最大上限可以達到多快的讀寫速度。 此外由於NVMe標準的推出,SSD在整體的設計上被大幅簡化,有的控制器廠商會提供包套服務,也就是所謂的「公版設計」,透過將一整組SSD的樣板、驅動、韌體等設計連同控制器一同出售,之後再由各間廠商自行選擇想要使用的NAND Flash顆粒組裝便可完成,像是知名的SSD驅動晶片廠PHISON便是以這種一條龍設計服務出名的廠商。 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能夠大幅度減少SSD品牌商的開發成本,缺點就是不同品牌之間的SSD在許多數據和顆粒的配置上會幾乎如出一轍的原因,造成品牌迷思的效應被放大或是落得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同時如果晶片設計商的某一型號晶片存在瑕疵的話,消費者可能會很難得知相關信息,好在如今的控制晶片的生產技術都已經相當先進,單一型號的晶片設計不良的機率非常、非常低,可以不必太過擔心。 而與公版設計相反的自然就是「獨家設計」囉!因為控制器的開發項目都得自行處理,打造成本的相對高昂,在某些層面上是SSD廠商擁有最高級開發實力的象徵,如今基本上只有像是Western Digital、Samsung等能夠連同NAND Flash都能一條龍自行生產的廠商有能力達到。 從NAND Flash到控制晶片都自行打造的好處自然在品質上有著更好的保障,正所謂「肥水不落外人田」,一條龍的生產形式能夠同時享受到顆粒和控制器雙方的同步合作調校,在產品規格的驗證上也會比公版設計可能只是照抄用料廠給的官方數據要來更為嚴謹,但相對的SSD產品等於要包含儲存顆粒和控制器雙重的開發成本,在售價上相對的就會比較貴一些。 不過不論是公版還是獨家設計,目前市場上也是依照採用不同的控制器以及介面、容量等定位做了不同層級的劃分,除了SATA 6Gbps介面受到頻寬限制的關係幾乎都能用500 MB/s以上的全速在跑以外,PCIe 3.0和PCIe 4.0的版本也依照速度的不同切割成入門、中階和高階三種不同的定位,大致可以區分成PCIe 3.0在2,000 MB/s以下、2,000~3,000 MB/s、3,000 MB/s以上,PCIe 4.0在5,000 MB/s以下與5,000~7,000 MB/s左右等不同的版本。 通常不同等級會有不同的價格(假設都是採用同規格的顆粒),較便宜(低速)的M.2 SSD價位上已經降到一般HDD的單位成本2倍左右,跟市場上有促銷的SATA介面的同容量(如1TB)價格已無甚差別,而兩者(SSD/HDD)的速度可是差異很大啊! 使用PCIe 3.0的入門版M.2 SSD,在傳輸速度上大抵會落在2,000 MB/s以下,譬如Intel 660P這一款就僅有1,800 MB/s的讀寫速度、而且是採QLC顆粒(但價位上一樣不含糊的站上了3,000元以上),而早期的PCIe 3.0 Gen3x2的等級也大都落在這個區間,不過隨著之後PCIe 3.0 Gen3x4的大幅興起,各家推出的版本大都已經超過2,000 MB/s這個門檻,市場上也較為少見2,000 MB/s以下的速度,少部分可見會是在筆電產品中。(因為塞在筆電內、通常玩家只注意容量大小而已) 2,000~3,000 MB/s之間算是M.2 SSD產品前一段時間的大宗了,雖然是定位在PCIe 3.0的中階,但相對性的價位上較為親民,算是許多套裝電腦或是一般玩家組裝時會選搭的主流,至於更高階的3,000 MB/s以上版本,也是主打電競級或創作者們的必備選擇,這個區塊的選用上也盡量以稍大容量為主較佳,除了可以作為儲存更多遊戲使用外、創作者作為影音應用方面的需求上也的確需要更大的容量空間才行。 使用PCIe 4.0通道的SSD擁有比PCIe 3.0版本高出兩倍的頻寬上限,能夠將傳輸速度帶到7,000 MB/s以上,是各家旗艦款SSD在不斷競爭的領域,但超高的傳輸效率相對的也讓價格相當驚人,1TB版本的價格大約落在7,000元左右的範圍內,比高階的PCIe 3.0 M.2 SSD貴上一倍,可想而知主力客群會是預算幾近無上限的金字塔頂端客戶。 但考量到旗艦款SSD基於價位因素使得想要的人多、買的人少,市場也還有再向下區分出速度在3,500~5,000MB/s之間的入門款。相較於7,000 MB/s等級的高階版來說,價格上的優勢顯然快速成為廠商新一輪的搶占熱區,而且在市場售價上其實與PCIe 3.0的高階電競版差不多,對應目前Intel與AMD陣營都已全面支援PCIe 4.0的M.2 SSD,似乎採用PCIe 4.0介面的入門版由於擺脫頻寬的束縛,使得速度上可以從3,500 MB/s再往上微幅提升一些地特色更受玩家青睞。 此外,對於一些使用較舊硬體規格的玩家來說,可能出現沒有支援PCIe 4.0又或主機板上的M.2插槽數量無法滿足容量擴充的需求,這部分也不用擔心,只要主機板上還有空餘的PCIe插槽,就能透過外接擴充卡式PCIe SSD來達成高度讀寫的需求,這一類產品的控制器與一般單條的SSD相比,除了能夠支援更高的傳輸運算之外,還具備了多顆SSD的管理功能,能夠支援像是RAID 1鏡像備份、RAID 0通道加速等功能。 例如WD_BLACK AN1500 NVMe SSD外加卡選用PCIe 3.0x8的介面,其理論頻寬上限可以到7,000 MB/s,而內部的容量則是利用兩枚PCIe 3.0 M.2 SSD組成RAID 0陣列,最終讓讀取速度可以達到6,800 MB/s,相當於旗艦款的PCIe 4.0 M.2 SSD,讓玩家能夠不需更換任何設備便可容量與速度兼得。 如果說控制器決定了最大的速度,那麼SSD是否有配置「獨立快取」便決定了SSD在速度上所能發揮的程度。一般來說快取主要是使用DDR晶片,與組成系統記憶體RAM的晶片是相同構造,差別在SSD的快取容量基於成本、發熱控制等因素,加上DDR晶片無法在斷電後保存資料,所以容量和時脈不需要像RAM那樣巨大。 獨立快取的概念就像是SSD準備了一個「暫放區」,各種進出SSD的資料可以優先堆積在在快取之中,隨後再慢慢由快取安排每個資料的指定位置,就好比貨運司機有專門的裝卸倉庫,車來了就把整組貨櫃放下/載走即可,不必額外等到商場人員前來一個個把車上的貨物搬走,有助於提升資料傳輸的效率。 在M.2 SSD剛問世的時候,有些SSD因為沒有配置快取的關係,最高速度只能接近NAND Flash頻寬的最大極限,使得整體的速度將會大約落在1,000 MB/s之下(SATA SSD因為傳輸介面的規範,一定都會配置快取),直到後期導入了HMB(Host Memory Buffer)技術,能夠分出一部份「系統記憶體」來做為快取使用,才讓速度能夠有著顯著的提升,只是和有獨立快取的SSD相比,無快取版本能夠從系統主記憶體分到的容量其實很有限,面對小型檔案或許問題不大,可是遇到大量或大型檔案傳輸的時候,還是容易出現降速而顯得力不從心。 然而這並不代表有配置快取的SSD就一定無敵,畢竟一款SSD的快取容量再大也不可能大過SSD的總容量,一般來說能配置1GB以上的快取就已將是相當高檔了,所以如果傳輸檔案真的太大/太多,還是會面臨快取不足的問題,此時就相當考驗廠商對控制器的調校,處理得當的話,會盡可能減少傳輸速度的浮動,調校不當的話,速度會如同波浪一般忽高忽低不穩定,早期更離譜的還有直接放棄使用快取,一路用最低速率完成傳輸的呢! 小編個人建議無快取SSD可以用於碎片檔案傳輸較多的系統碟或是較少大規搬動的檔案備份之用,而有配置快取的因為算是SSD的「完整版」,在應用上適合用來安裝工作軟體、遊戲,以增加整體的執行效率。 以現在的時間點來看,SSD對於現代科技領域來說已經是相當普遍且成熟的商品,從電腦、筆電,再到手機、穿戴設備,SSD身影幾乎是無數不在,容量和速度更是在數十年間暴漲了數百倍甚至千倍,而且這份成長的速度還絲毫沒有要放緩的跡象,光是看目前市場上已經推出有高達15.3TB超大容量的SSD就可以知道要趕上HDD是遲早的事,面對一片SSD大好情勢的此時,是否有看不到的盲點存在?其實,SSD仍存在一些缺憾是期待未來各家廠商能夠加以改善的。 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也是大家最熟知的「最大寫入壽命」,這點是NAND Flash先天性的宿命,每個儲存單位能夠儲存越多bit的資料,可寫入的次數就會越短。現階段廠商主要是透過強化控制器處理能力以及改善演算法的方式,讓資料能夠盡可能的平均分散到每個單位上,達到延長壽命的效果,至於如何從改善材料或製程來提升壽命,此部分目前還尚處在研究階段。 考量到廠商對於保固的判定機制,玩家在選購的時候除了盡可能選擇保固時間比較長的產品之外,觀察產品的「最大寫入量」也是一大關鍵。「最大寫入量」在多數廠牌的官網頁面或是詳細產品的PDF文件中都會提及,單位稱作「TBW(Total Byte Write)」,這個數字代表了產品的理論最大壽命,因此在「相同容量」下,TBW數值越大,理論壽命也就越長,以最主流的1TB產品來說,TLC晶片的及格線應落在500~600 TBW左右。 附帶一提,TBW值也是廠商用來判定SSD是否正常使用的關鍵要素之一,多數廠商的保固條款是從「保固年限」和「TBW最大值」兩者之中擇一。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產品享有5年保固,其額定TBW值為500,但該產品在第三年的時候因為累積的寫入量達700 TBW而損壞,那就不好意思,廠商是可以拒絕理賠的。(原則上視各家保固條款而定) 至於要如何查看自身硬碟的TBW值?有一些廠商會提供專門的工具,玩家也可以下載知名的硬碟資訊軟體「CrystalDiskMark Info」來查看。在CrystalDiskMark Info畫面的右上角有一個叫「對SSD累積寫入」的欄位,該欄位就是計算SSD從使用至今的累積寫入量。 需要注意的是,TBW和SSD累積寫入之間是需要換算的,因為TBW是以TB作為計算單位,而在CrystalDiskMark Info則是GB,兩者差了1,024倍,也就是說以一款500TBW的產品來說,能夠達到的總寫入量相當於512,000 GB。 另一個在M.2 SSD推出之後就相當棘手的問題則是「發熱」,2.5吋的SATA SSD由於體積大、速度慢,散熱的處理較為容易解決,可是換到了體積大幅縮小的M.2介面上就成了一大難題。 體積小意味著散熱空間變得更為有限,再加上M.2使用PCIe來大幅提高SSD的速度、資料傳輸量大增的同時也在過程中製造大量廢熱,兩個負面效應疊加的結果就是造成SSD的溫度暴增,儼然變成了「電熱棒」。而高溫向來都是電子產品的殺手,這對於SSD自然也不例外,如果無法提供良好的散熱環境,運作時就會啟動保護機制進行降頻,讓傳輸速度開始變得相當不穩定,長期下來可能減損產品壽命,甚至有毀損保存資料的可能。 這點在SSD能夠使用PCIe 4.0後變得更為棘手,這也是為何現在高階主機板上附加的M.2散熱片尺寸越做越誇張的主因,加長、加寬還不夠,有的還增加厚度,甚至有周邊廠商嗅到商機,還推出了專屬M.2 SSD的水冷散熱套件來供玩家選購。 小編建議,為求能夠長久穩定的使用,不論是2,000 MB/s入門產品、還是7,000 MB/s高階SSD,在使用上都一定要為它們加裝導熱貼片或是散熱片,幫助它們能夠更快的將熱量排出,尤其不少玩家可能會購買較入門的產品來做為系統碟使用,認為反正速度比較慢就比較不用擔心過熱的問題,然而實際上,系統在開機之後就是在不斷的寫入和讀取硬碟的裡的資料,如果沒有做好散熱,其實就等於讓SSD無時無刻都處在高溫的狀態,反而是會增加系統的不穩定性。 在SSD的散熱解決之道上,最省時省力的方法是在購買主機板的時候,優先挑選每個M.2插槽都已經覆蓋散熱片的款式,且以散熱片尺寸面積較大的為優先,方可最大幅度的免除未來的額外花費,也不用擔心額外添購的散熱器因為尺寸不合與主機中的其他設備衝突的問題。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都是設備已經買好了,才發現擴充容量的同時,也需要額外搞定散熱。在此情況下,有預先提供散熱器或散熱片的產品,就是相當值得考慮的選項,只是在送出訂單前一定要再三確認散熱器的尺寸規格,以「能相容」為最高原則,像是筆電、迷你主機、部分ITX主機板因為留給擴充的空間極為狹小,就只適合薄型散熱貼片,而像是PS5這一類空間稍微寬闊的,就能夠在官方的建議指示下選擇尺寸合適的散熱器,幫助SSD獲得更好的散熱效果。 既然在前面提到了SSD的許多優點,相較於HDD轉向作為大容量資料儲存的用途,SSD作為主要系統碟使用的話,那該怎麼選? 相信絕大多數的玩家都是會考量預算以及使用目的才做挑選,畢竟預算有限、欲望無限,面對一堆各家打出的最高速度、讀寫最快的口號來說,大概只能以「快、很快、非常快」來形容了,畢竟從剛開始的不到100 MB/s到現在可以突破7,000 MB/s,各家廠商無一都在挑戰地表最高速,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不斷地被灌輸越快等於越好的想法。唯獨Intel「曾經」傲嬌的表示,一般用戶其實不需要PCIe 4.0,SSD的速度3,000 MB/s左右就已經足夠了,只是嘴巴這麼說、身體卻很誠實的「終於」在第11代處理器中加入PCIe 4.0的支援,還準備更新的第12代處理器導入更快的PCIe5.0。(…嗯…所以PCIe 4.0不需要,PCIe 5.0就很需要就對了XD) 考量每個人的使用需求場景不同,加上SSD的速度也直接反應了售價高低,想在成本與體驗之間獲得一個最剛好的平衡點並不容易,為了驗證SSD的速度在工作和娛樂上的體驗區別,小編特別準備了多種不同等級的產品,包括從500 MB/s左右的SATA SSD,到7,000 MB/s的頂級產品,就讓我們來看看高速SSD是否有其必要性,亦或只是噱頭吧! 為了讓不同速度之間的SSD在看不見的品質與調校上有更高一致性,小編決定統一採用大家熟知的硬碟品牌「Western Digital」來做本次的測試範本,且均使用1TB容量的版本和M.2介面以讓整體測試條件能夠盡可能的一致化。本次選用的4款版本與資料如下(以下讀取、寫入速度皆以1TB容量版本計算): ◆WD_BLACK SN850 NVMe SSD(讀取:7,000 MB/s、寫入:5,300 MB/s) ◆WD_BLACK SN750 SE NVMe SSD(讀取:3,600 MB/s、寫入:2,830 MB/s) ◆WD Blue SN550 NVMe SSD (讀取:2,400 MB/s、寫入:1,950 MB/s) ◆WD Blue SATA SSD(讀取:560 MB/s、530 MB/s) 在開始測試之前,不免俗的「驗明正身」進行一下跑分測試,確定手上的產品都有達到官方宣傳的表現,依照傳輸速度由快至慢排列分別為:WD_BLACK SN850 NVMe SSD、WD_BLACK SN750 SE NVMe SSD、WD Blue SN550 NVMe SSD、WD Blue SATA SSD,讀取最高來到7,000 MB/s、最低則是560 MB/s,寫入部分最高為5,300 MB/s,最低是530 MB/s。 如果不對比一下傳統HDD速度的話,可能大家的感覺會不夠強烈,相較於SSD在速度上的大幅提升,光是開機這件事就省掉了玩家等待的不少時間,配上硬體差異的話,HDD的龜速會更加的明顯,以現階段的硬體等級即使配上HDD做為系統碟使用的話,開機少說也得花1分鐘以上,但若是以SSD來說,就算是搭配其中最慢速的SATA SSD,通常也僅需20秒內就能完成開機程序,更不用說小編手上還在用的10年前筆電,光是開機就至少得等上近2分鐘才能進入系統桌面,這落差真的有點大。 除了開機時間的差異之外,常見的需要高速度時刻也反映在執行遊戲上,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注重「讀取性能」的遊戲部分,為了儘可能挑戰SSD讀取頻寬的極限,畫質設定上直接將選擇4K解析度+最高畫質選項,有光追和DLSS功能則是調整到效能模式上。測試方法以「主畫面到進入最後存檔點」所需花費的時間為依據,因為遊戲載入沒有辦法透過跑分的方式進行,必須手動按壓碼表,所以每個遊戲都會在反覆測試10次之後取平均值。 就整體來說,不同速度的SSD在遊戲「等待」上大多沒有拉開太過明顯的差異,不論是上一世代平台的《Final Fantasy XV最終幻想15》,還是新一代3A作品《Cyberpunk電馭叛客2077》、《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等待的時間不是幾乎相同,就是僅差個1~2秒,顯然只要換上了SSD就可以體驗高速度的快感,如《Cyberpunk電馭叛客2077》則僅需7秒就能載入完成,迅速就能讓玩家進入作戰行列。 看完了要求讀取的遊戲測試,接著來看看強調寫入性能的影片測試吧!這部分的測試小編將之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使用Premiere Pro跑分軟體進行跑分,另一個則是將多個影片進行合併輸出,進行最純粹的寫入效能測試。 在綜合跑分程式的結果上,戰況也呈現膠著狀態,這在某些層面上其實也算是在預料之內,畢竟跑分程式在轉檔輸出方面占的比重不高,所以即便寫入速度最慢WD Blue SATA SSD位列最後,但和WD Blue SN550 NVMe SSD、WD_BLACK SN750 SE NVMe SSD之間的差距卻也僅5分(731:736),也就是在轉檔輸出上可能幾乎無法感受出差異,唯一的例外是WD_BLACK SN850 NVMe SSD,5,300 MB/s的寫入能力遠遠凌駕在其他產品之上,讓WD_BLACK SN850 NVMe SSD分數的分數能夠拉開最多12分左右的差距。 既然在Premiere Pro跑分程式上沒辦法凸顯出SSD在寫入之間的明顯差距,那來看看純粹的影片轉檔輸出表現是否可以做為不同速度版本的明顯佐證,小編將多個合計約為5分鐘的4K影片素材導入Premiere Pro中,並分別輸出1080P和4K解析度,計算程式轉檔完成所需花費的時間。 從下面的圖表中可以看到,1080P在耗費時間的上讓人跌破眼鏡,4款SSD最終所花費的時間居然完全一致,顯然1080P解析度影片檔案流量太小,那怕是寫入530 MB/s的WD Blue SATA SSD都能夠輕鬆地立即寫入儲存顆粒中。至於換成流量更大的4K解析度影片後,轉檔輸出的差異就開始出現了,無懸念的由WD_BLACK SN850 NVMe SSD拿下最快速的成績,與SATA版本相差近10秒鐘,以趨勢來看,寫入速度每多700~800,轉檔所需花費時間就會少上1秒。 或許可能有人會覺得10秒鐘的差距好像無法反應在體感上,可是別忘了,本次測試的影片長度僅有5分鐘,對於職業創作者來說,隨著影片的長度和製作數量的增加,時間效率的部分將會被不斷放大,一旦影片更長且內含的特效更多的話,所需耗用的時間也將會更長,積沙成塔,些微的效率差距長期下來也是相當可觀的,此外,高寫入速度的SSD還有一個「隱藏優勢」,那便是能夠讓剪輯操作的流暢度提高! 聽起來好像很不可思議,原理其實是因為在編輯影片的時候,時間軸每滑過一個影片素材,Premiere Pro就會把影片素材丟入記憶體之中,若是剪輯的影片很多又彼此相互交疊的話,RAM就會瞬間被寫滿,畢竟大檔案的render一跑起來,如果不是採用高速度的M.2 SSD,可能會是創作者在使用上的夢魘(等到天荒地老)。 另外,在RAM不足的情況下,程式就會倚賴SSD做為第二緩衝,此時SSD的寫入速度就相當重要,寫入速度越快的SSD,就越能減少影像預覽的遲滯感,以本次測試的4K影像素材來說,WD_BLACK SN750 SE NVMe SSD、WD_BLACK SN850 NVMe SSD的能夠提供最理想體驗,WD Blue SN550 NVMe SSD則有小遲滯但尚可接受,而WD Blue SATA SSD就相對較容易有預覽畫面跟不上操作的感覺。 看過了前面的實測結果後,是否有發現一個主要的問題,真的需要換用SSD了!而且也建議應該要轉進到M.2 SSD陣營,只不過要選哪一款SSD?就看玩家的實際使用情況而定,並非一般平價版的PCIe 3.0x4就比較遜色(速度2,000~3,000 MB/s),也不見得一定要花大錢買最昂貴的PCIe 4.0x4才叫做王道(7,000 MB/s),畢竟預算花在刀口上,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也是相通的,選擇合適使用的版本就是SSD的最佳選擇。 在前面的實測數據上可以發現,雖然說不同速度的SSD對於等待時間收效甚微,但在實際遊戲中還是有一定差異的,特別是在開放世界遊戲中,由於開放世界類型的遊戲幅員廣大,遊戲如果選擇一次性載入的話,不僅過於耗時,對硬體的要求也會變得極高,所以多數遊戲是根據玩家角色的移動,「逐步」載入進入畫面的物件內容,並移除距離過遠的物件。 而這個逐步載入的過程便倚賴對硬碟的讀取性能了,它很難透過單純跑分或截圖的形式來達成,只能透過「體驗」來感知,例如在《看門狗:自由軍團》中開車的時候,使用WD Blue SATA SSD遊玩會發覺場景物件會有稍微跟不上的情況,以至於某些移動物件會出現「瞬移」的現象,而在使用上讀取更快的WD Blue SN550 NVMe SSD之後,這個問題就幾乎感知不到了,當然如果是更高速的WD_BLACK SN750 SE NVMe SSD或是WD_BLACK SN850 NVMe SSD的話,就只有感覺相當流暢而已。 現階段SSD讀取速度對於遊戲的影響很小的另一個原因在於「系統限制」,一般來說,儲存在硬碟的資料是無法直接被GPU取用的,GPU需要先向CPU申請後,CPU會對硬碟下達指令讓硬碟把所需資料丟入RAM中,然後CPU再通知GPU前來調用資料,最後再給有需要的零件取用,過程其實相當沒有效率。 而在Xbox Series X/S主機上,微軟讓GPU能夠透過PCIe直接從SSD中取用資料,讓讀取的過程變得更為直接,效率自然也就跟著提高,這也就是為什麼新一代遊戲主機能夠大幅度縮短甚至幾乎消滅讀取時間,而在PC平台上即使用上等級更高等級的顯示卡和SSD卻辦不到的原因。 為此,NVIDIA和微軟各自推出了RTX I/O和DirectStorage技術,兩者的目的均能夠讓顯示卡讀取硬碟資料,兩者差別在於NVIDIA是透過顯示卡與驅動軟體的形式達成,微軟則直接從系統和遊戲開發工具實現,據NVIDIA說法,自家的RTX I/O技術能夠讓SSD的傳輸效率再上升100倍,若再搭配微軟的DirectStorage,SSD的速度之間效能差將可能被大幅放大,屆時勢必就會對遊戲影響產生影響了。 不過目前RTX I/O只支援RTX 30系列的顯卡,目前尚未有遊戲支援該功能,而微軟的DirectStorage的相關開發工具已經開放給廠商使用,但必須等到Windows 11正式上市之後,相關的功能更新才會到來,各位玩家的SSD想要獲得完整的效能解放,可能還得再稍等一會兒了。 在SSD初進入消費市場的時候速度不到100 MB/s,但現今最高已經可以達到7,000 MB/s以上,並且未來速度還會不斷地增進下去,而這次測試不同速度的SSD對於遊戲和創作的影響,單純就結果來說,500 MB/s左右的SATA SSD在影片輸出、遊戲載入的速度上其實2,000甚至7,000 MB/s的產品似乎在差距上並不是相當明顯,或者說差距是有限的,但在能夠量化的數據之外,SSD的速度對於看不到的「體驗」感受上還是有差異的,更高速的SSD能夠承受更高的突發狀況,讓玩家在遊戲中進行高速移動、大混戰的時候,畫面可以更穩定,在影片剪輯的時候,也能幫助影像預覽更為即時順暢,增加工作時的順暢度。 此外,高速SSD的相關應用也開始受到重視,像是微軟、NVIDIA都已釋出技術來讓SSD能更發揮更高使用效率,藉由SSD速度越來越快的特性,未來各項應用也可能不單純只是將SSD作為儲存工具,而是進一步利用高速大容量特性來強化程式的執行效率,屆時速度的重要性就會被放大,對生活帶來更明顯的衝擊也說不定呢! SSD的速度表現之於現在的生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給予電腦更穩定的體驗,不過想要穩定表現,除了速度之外,產品的品質也是相當重要,對於一般玩家來說,基本不可能把各種SSD一個個開箱測試之後,再決定要入手哪一款,但是被各種電腦零件淹沒的小編可以XD! 本次也利用這次機會,整理多家知名大廠的主推SSD產品來進行開箱實測,項目包含了採用SATA、PCIe3.0、PCIe4.0等介面的SSD產品,幫助大家在選購上能有更為方便的依據。(以下順序以品牌名稱的英文字母排序,若單個品牌有多項入圍產品,將再以型號英文順序排列,無速度或優劣之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PNY CS2140 1TB實測開箱,物超所值PCIe Gen4 x4固態硬碟!
雖然說現階段採用PCIe 4.0 M.2介面的SSD產品在市場的選擇性上已經相較之前來的多一些、且適用的場合也從過去的PC延伸到了筆電、遊戲主機上,但在價格上卻還是屬於偏高的一群,即便是入門款的版本,售價也都在四、五千元起跳,對於主流消費大眾來說,負擔仍舊略顯吃力。 難道想入手PCIe 4.0 M.2 SSD就非得付出大成本才行嗎?當然不!這次小編可是要跟大家介紹由PNY所推出的超、超值版的一款PCIe 4.0 M.2 SSD喔~ 台灣的玩家可能對PNY這間廠商比較陌生,這間公司最早創立於1985年,以消費及硬碟、記憶體等儲存設備的相關產品最為知名,並跨足顯示卡領域生產NVIDIA GeForce系列顯卡,產品銷售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還擁有20多個公司據點,當中的亞洲區總部更是落腳在台灣,是不是頓時間覺得PNY與我們變得更為親近了啊! 近期這間老字號儲存設備廠,看中PCIe 4.0 M.2 SSD的技術日趨純熟以及生產成本價格逐漸下降的趨勢,再接續前幾款極受好評的M.2 SSD之後,也推出了價格極為親民的CS2140 PCIe 4.0 M.2 SSD要來重新定義市場的價格分野,小編本次入手的是這款版本中的1TB容量版本,現階段價格不用三千元,卻擁有最高3,600 MB/s的讀取速度,可以說是直接輾壓現有高階PCIe 3.0 M.2 SSD的市場,究竟這麼便宜又是PCIe 4.0規格,是不是藏有惡魔的陷阱在其中呢?廢話不多說,直接開箱實測就知道了! PNY推出的CS2140 M.2 SSD一共提供了500GB、1TB、2TB三種容量,算是直接切入了目前的主流容量定位,而為了盡可能回饋給玩家更實惠的價格,產品包裝選用垃圾製造量較少的吊牌式包裝,兼具環保愛地球的思維,也能夠一眼就見到產品外觀狀態,避免買回家出現外觀瑕疵的爭議,只是這種包裝畢竟是一次性的,基於保固的需求,建議玩家撕開時還請溫柔並妥善存放。 CS2140在基礎性能上,因為採用PCIe 4.0通道關係,解開了PCIe 3.0x4通道頻寬最高3,500 MB/s的限制,讓最高速度可以再向上提升到了3,600 MB/s,創造比高階(貴)電競PCIe 3.0x4 M.2 SSD還要更高的傳輸表現,同時在寫入效能方面,其1TB、2TB版本也能有著3,200 MB/s(500GB版本為2,300 MB/s)的水準,若再配上親民的價格,無論是做為遊戲碟還是系統碟使用都相當合適。 不過有時候價格太過優惠,有時候反而會讓人怕怕的,畢竟俗話說:便宜沒好貨、對吧!但說歸說,沒有實際驗證怎知真假,既然小編手上的是市售版的實體,那肯定是要實際驗證一番才行,別擔心有陷阱、咱們直接開保固,看晶片就是,來吧,小編特權就是用在這個地方,直接撕開保固產品上的標籤,為大家好好地仔細檢視一下! 首先第一眼看見的就是CS2140獨特的PCB板安排,產品不論是正面還是反面,都只利用基板前半段的空間,後半段則沒有其他焊點或晶片的存在,也就呈現「完全裸空」的狀態,小編個人推測,未來CS2140若有其他版本推出,或許是把尾巴去掉,推出尺寸更迷你的款式,讓其可以應用在輕薄型筆電、AIO一體式主機等零件組裝密度更高的設備上。(甚至是做為更精巧的外接式SSD核心) 接著在主要的晶片構成上,CS2140使用的控制器為PHISON的PS5019-E19T,採台積電28nm製程,這顆晶片能夠支援最高16枚的NAND Flash晶片,但整組SSD的容量不能超過2TB。另外由於這顆控制器不支援獨立快取,因此CS2140本身是以HMB(Host Memory Buffer)技術,從主系統記憶體分割出一小部分容量來做為快取使用,這樣的作法也有助於控制成本,將價格可以壓得更低。 而在不少網友好奇的NAND Flash種類上,CS2140選用Micron B47R家族的3D TLC顆粒,B47R系列顆粒最大的特色就是晶體堆疊層數高達驚人176層,比市面上常見的96層還要高出快一倍,是現階段能買到的消費級商品中,堆疊層數最高的NAND Flash晶片。 雖然前述了很多優點,但這款CS2140也並非毫無缺點,唯一略顯遺憾的是, 1TB版本的最大寫入量為400 TBW (2TB版本是800 TBW),與其它同容量TLC產品落在600 TBW左右相比顯得有些偏少,但倒也沒有像QLC顆粒那樣就算1TB也只剩下200 TBW悲劇就是了,而且小編個人認為這個數值計算可能是比較保守的,因為官方在保固政策上同樣是祭出5年額度內的有限保固服務,沒有因為TBW值較少而讓保固時長縮水,因此以遊戲和日常使用來說其實大可不必過於擔心。(另外小編也在猜是不是因為怕產品太便宜,被有心人士拿去挖礦而故意把TBW值的標示調低XD) 本次效能驗證的部分,考量到Intel即將發表新的處理器,可能會有不少玩家想要藉機撿便宜,故本次使用平台處理器使用lntel的Core i7-11700K,搭配不久前才正式開放更新的Windows 11系統,以此來做為大家下一波換機組裝的參考。 在硬碟測試的CrystalDiskMark 8中,使用專為SSD設計的NVMe模式進行跑分,讀取的部分成績有達到3,600 MB/s左右的成績,而寫入方面也有落在3,200 MB/s的範圍內。 由於CS2140是一款沒有配備獨立快取的SSD產品,可能有一些玩家對於這樣設計會有一些疑問,會不會官方標示的速度只是「裝飾用」的美化數據,實際應用時只有小型檔案能發揮完整的速度,一旦遇到大型檔案就會發生快取不足而出現速度大幅降低和傳輸穩定度下降的問題? 關於這點,我們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來進行驗證,該程式主要功能在測試硬碟處理不同檔案大小的速度表現,結果CS2140的表現相當特別,不只能夠在大型檔案面前保持住傳輸效能不降速,寫入的方面的表現更是比讀取要來更高,創下4.1 GB/s的驚人成績,遠遠超過官方標註的3.2 GB/s效能宣傳! 由於不同軟體的測試方式均不同,速度有所差異都屬正常現象,但像是CS2140這樣寫入能夠大幅度逆襲讀取性能的可就真的相當罕見,這也代表在某些使用環境下,CS2140的寫入將會有著大幅度飆升,對於玩家來說也算是有利而無害的額外驚喜吧! 作為一款入門的PCIe 4.0 M.2 SSD,CS2140除了在讀取上能夠突破PCIe 3.0x4頻寬的限制、創造出3,600 MB/s的讀取速度外,寫入更能在特定情況下爆發出上看4 GB/s以上的好表現,的確也是超越現有的眾多號稱高階、頂規的PCIe 3.0x4 M.2 SSD,而同時對於一款無獨立快取的SSD來說,CS2140在檔案傳輸的穩定性上也相當優秀,讓它即使在面對大型檔案時,也不會發生快取不足降速的問題。 依照官方的原始定價,1TB版本為3,699元 (2TB版本為7,499元),其實幾乎是同容量中階等級PCIe 3.0x4的價格而已,更別說目前還因為慶祝新品上市,價格直接一刀砍到3,000元有找,可以說根本就是「市場價格破壞者」啊! 但PNY對玩家的優惠可不止於此,從10月8號開始、至10月31號止,還加碼推出振興券方案,於PCHome「單筆消費滿5,000元,現折500元」,讓玩家可以在擴充硬碟容量的同時,還能再順手帶一組PNY電腦記憶體,將電腦的容量加好加滿!玩家如果領到振興5倍券想要升級電腦的,記得趕快手刀搶購喔!喔、那個老闆,給我來一箱、謝謝! PNY官網介紹 PChome 活動鏈結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科賦KLEVV推出全新S1 / R1高速可攜式固態硬碟,結合時尚外型、散熱設計與卓越USB 3.2傳輸效能
香港商艾思科(Essencore)旗下新興記憶體品牌科賦(KLEVV),今日宣佈推出兩款可攜式固態硬碟產品──KLEVV S1與KLEVV R1,兼具高速傳輸效能及時尚外型設計,此為科賦首次推出可攜式固態硬碟系列產品,讓使用者能快速於不同系統的電腦與行動裝置間儲存與傳輸檔案,提供有相關需求的用戶與創意工作者又一全新優異選擇。 KLEVV S1採用纖薄精巧的外型設計,巧妙利用矩狀造型搭配圓角修飾,呈現出品牌追求的極簡美學風格,其金屬質感側面邊條以及光滑表面處理技術,亦彰顯科賦絕不妥協的品質要求,硬碟底部採用鋸齒狀鋁質底蓋以提供絕佳的散熱效率,確保KLEVV S1在密集使用下,依然能維持優異的傳輸效能;規格方面搭載USB 3.2 Gen 2x2(20Gbps)高速介面與Typc-C接口,資料傳輸速率最高可達2,000MB/s,並相容於Windows與Mac OS系統。KLEVV S1提供1TB與2TB兩種容量規格,並隨附Type-C to C傳輸線與Type-C to A轉接頭,方便使用者於不同裝置間無縫使用。 小巧且易於攜帶的KLEVV R1,採用新潮的雙面異材質外觀設計,透過黑色立體雕紋上蓋與半透明外殼底層,完美體現出科賦對於產品細節與當代設計的堅持。KLEVV R1搭載USB 3.2 Gen 2 (10Gbps)傳輸介面,透過USB-C連接埠提供高達1,000MB/s的連續讀寫能力,支援Windows、Mac OS與Android等多種作業系統;其內置高品質銅質散熱片,可有效傳導熱能並提升散熱效率,特殊的雙側透氣孔設計,則有助於熱對流帶走多餘熱能,在維持出色效能的同時,亦能保障產品穩定性進而延長使用壽命。KLEVV R1提供500GB與1TB兩種容量選擇,隨盒附有Type-C to C與Type-C to A傳輸線。 今年科賦持續與韓國知名電競戰隊T1戰隊合作,拍攝全新《珍藏我們的回憶》(Store our memories together)音樂影片,更於影片中首次亮相KLEVV R1可攜式固態硬碟。影片歌曲改編自韓國歌手O3ohn的暢銷單曲《Clouds》,獲得廣大粉絲極度好評,該影片更在科賦所贊助的英雄聯盟韓國冠軍聯賽 (League of Legends Champions Korea;LCK) 賽事中播放,迄今觀看人數已逾百萬人次。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JcSAfGcmA 完整版影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aDwvHJPuaw KLEVV S1與R1皆免費附贈DoYourData資料救援軟體,透過下載安裝「Do Your Data Recovery Technician」應用軟體,可幫助使用者快速並完整復原已刪除、被格式化或損壞的資料。此外,KLEVV S1與R1兩款產品均提供三年有限保固服務,給予使用者更安心的使用保障。 KLEVV R1現已上市,KLEVV S1亦預計2021年第四季上市,產品詳細銷售資訊請聯繫當地經銷商。 KLEVV科賦系列產品在台灣由富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Afastor)總代理, 在各大網路電商平台 momo及PChome 及實體店面如原價屋、欣亞等均有販售。
-
KLEVV CRAS C920 2TB實測開箱,NVMe PCIe Gen4 x4 M.2 2280固態硬碟!
自從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推出並開啟支援PCIe 4.0通道後,SSD的傳輸速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包括如新世代遊戲主機PS5、Xbox Series X/S等也導入使用,明顯加速了遊戲的載入速度與存取效能,甚至就連原本「傲嬌」認為玩家不需要PCIe 4.0通道的Intel,也在最新的11代處理器開始支援,並且將在後續的第12代處理器全面導入,就趨勢來說,玩家也將會普遍邁入PCIe 4.0 SSD的時代。 而PCIe 4.0通道的好處莫過於比3.0版本通道還要高出1倍的頻寬,能夠讓M.2 SSD最大的傳輸速率從大約3,500 MB/s一舉向上推升至7,000 MB/s!這對於現今越來越肥大的遊戲和多媒體影片來說,能夠大大減少資料載入、檔案輸出的等待時間。 面對具備高效能表現的M.2 SSD是否也需要給玩家們推薦一款呢?小編剛入手的CRAS C920就是來自韓國的記憶體品牌大廠「科賦(KLEVV)」所推出的最新產品,除了採用PCIe 4.0規格外,更是具備了高達7,000 / 6,850 MB/s讀寫速度的旗艦等級水準,就讓小編來為大家開箱實測驗證一番囉! 這款CRAS C920 M.2 SSD在包裝方面維持KLEVV一貫的精緻彩盒包裝,本體部分則是採無額外安裝散熱器的裸片設計,有別於其他PCIe 4.0 M.2 SSD的花俏外觀(如斗大的散熱片與RGB燈配置),C920免去玩家為了適配主機板上的安裝拆卸麻煩(大多主機板都有提供原廠散熱片)以及可對應更多使用環境的情況(如筆電、小電腦都能無障礙安裝使用),讓讀取速度高達7,000 MB/s的M.2 SSD可以發揮出強大的優異效能,替玩家帶來極速的使用體驗。 事實上目前支援PCIe 4.0 M.2 SSD的設備並不侷限於一般桌上型主機,有越來越多採用結構比較緊湊的設備開始陸續加入支援行列,像是搭載Intel Tiger Lake-H的電競筆電、後續即將開放SSD擴充功能的PS5等,其內部由於空間的限制,僅有使用裸片的SSD才能進行容量擴充,所以就實際應用上,裸片設計反而更為方便和彈性。 身為目前PCIe 4.0規格的首款產品,C920在對應高階主機的用途和需求上提供1TB與2TB兩種容量供玩家選擇,以玩家的使用需求會建議入手2TB容量,除了具備更大儲存空間可以應付如遊戲、創作者環境的需求外,2TB容量擁有較高的寫入速率 6,850 MB/s(1TB容量則為5,500 MB/s,同樣也是超越過往PCIe 3.0 3500 MB/s的最大速限),這對於從事影片、3D創作者這一類工作需倚賴高速硬碟寫入效能的使用者來說,當然是首選2TB囉,不過這2款容量都同樣具備高達7,000 MB/s的讀取速率,玩家可以依照實際的使用需求來選擇。 在用料上,小編手中的2TB版本採雙面排列,單面採4顆來自Micron美光生產的IA7BG64AIA NAND儲存晶片配置,單顆晶片的容量為256GB、採96層3D TLC架構設計。 而負責撐起高速傳輸速度關鍵則是在C920使用了PHISON新一代的PS5018-E18,採用台積電12 nm製程技術,能夠支援8組快閃記憶體通道,並且為了應付超高的資料傳輸量,控制器本身塞入了一顆基於32-bit ARM Cortex R5架構的三核心處理器,大幅度提升資料的轉換性能之外,也將LDPC ECC引擎升級為第4代,更強大的糾錯和修正能力確保資料傳輸的穩定與可靠性。 除此之外,C920還為其額外配置了專屬的記憶體快取,小編手中2TB容量在正反面各使用了一顆由SK Hynix海力士生產的H5AN8G6NCJR-VKC記憶體快取晶片,時脈為DDR4-2666、容量則為1GB,共計2GB,同時搭配「SLC快取演算法」,能夠為SSD帶來更好的寫入效能和壽命。 提到了使用壽命,科賦向來都是格外注重,這在C920上當然也不例外,除了前面提到為SSD加入LDPC除錯引擎、SLC快取演算法之外,也導入包含像是「S.M.A.R.T自我監測、分析及報告技術」、新一代溫控調節技術、SRAM 錯誤處理等多樣化的防護功能來為產品進行強化,讓2TB容量的TBW(Total Bytes Written)總寫入量能夠高達1,400 TBW,而1TB容量也能有著700 TBW的表現。 不光如此,為了玩家在長期使用後的資料安全,C920還具備「壞塊管理(Bad Block Management)」功能,能夠自動分析哪些儲存區塊即將達到寫入壽命的上限成為所謂的「壞區塊」,提前將該區的資料搬移到其他安全區塊,並防止新增的資料寫入到存在風險的區塊中,讓資料不會隨著使用次數增加而出現意外損毀的問題。 最後在保固方面,科賦為C920提供了長達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讓所有入手的玩家不論是工作還是娛樂都能安心無虞。 接下來讓我們來驗證一下C920在資料存取上的表現吧!作為一款高階的SSD產品,小編出動同樣也是高階代表技嘉AORUS Z590 Tachyon主機板與Intel Core i9-11900K處理器來做為本次測試的平台,完整詳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1900K 主機板:AORUS Z590 Tachyon 顯示卡:NVIDIA RTX 3060 Ti FE 首先來看看硬碟測試必跑的CrystalDiskMark 8,根據結果C920的讀寫速率達到7,001/ 6,847 MB/s,考量到PCIe 4.0x4的最大頻寬約為7,000 MB/s,這樣的成績基本上已經算是達到通道的最大極限了。 接著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硬碟對於不同檔案大小的存取速率變化,可以發現C920在16KB到128KB的時候,讀寫速率出現跳躍式成長,此後便穩定的維持在6GB/s。 最後讓大家看一下SSD寫入速率在創作效率上的差異,小編使用Premiere Pro將多部8K影片剪輯在一起後進行輸出,影片原始檔的總計容量約在10GB左右,長度則大約是一分鐘,並使用一顆寫入約在2,000 MB/s的SSD來和C920進行比較。 根據Premiere Pro預估的時間,選擇輸出到C920的時候大約需花費6分多鐘的時間,而改用對照組的SSD則是要花費快9分鐘,別小看兩者差距僅有3分鐘,小編輸出的影片長度只有短短的一分鐘而已,如果換成長度更長的影片,兩者的差異勢必會被放得更大,長期下絕對是會對影音創作者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呢! CRAS C920作為科賦KLEVV自家首款採PCIe 4.0通道的M.2 SSD,在效能表現上相當的亮眼且強悍,不光讀取方面可以達到7,000 MB/s,6,850 MB/s的寫入成績也幾乎是要達到通道的頻寬極限,毫無疑問的是現今最快的M.2 SSD產品之一。 除了速度之外,C920同樣具備了多樣的防護措施來確保產品能夠禁得起時間的考驗,讓娛樂享受、多媒體創作都更增添保障,徹底滿足每位頂級玩家們對於速度和品質各方面追求,也替每一位入手的玩家締造更為卓越效能表現,如果玩家也正在組裝新電腦,不妨直接入手這款C920來替新電腦提升效能等級,或是想更換原本的小容量舊規格SSD,也可以選擇2TB超大容量版本一次到位,既然遲早都要上PCIe 4.0 M.2 SSD了,還不如現在就開始享受高速讀寫的快感吧! 科賦獨家好康:購買C920 還額外附贈Acronis備份軟體,需要的朋友們快洽詢各門市! ▲KLEVV CRAS C920 M.2 SSD 產品形象影片 品牌名稱:KLEVV - 科賦 廠商名稱:艾思科有限公司 - ESSENCORE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富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 AFASTOR 代理商電話:02-8978-6066 代理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美光推出全新 7400 NVMeT SSD,為資料中心實現 PCIe Gen4 性能,全球最廣泛的 NVMe 資料中心 SSD 系列具備次世代的外型設計以及強化的數據安全性
美光科技(Nasdaq:MU)今日宣布推出採用 NVMe協定的 Micron 7400 SSD,提供領先業界且具彈性的尺寸設計、PCIe Gen4 性能和頂尖安全性,以滿足資料中心高工作負載量的儲存需求。透過此系列產品,美光提供最廣泛的主流資料中心固態硬碟(SSD)的選擇1。Micron 7400 SSD 具備七種尺寸規格,可推進次世代伺服器架構的轉型。 受惠於數據量的高速成長和應用程式對高效能的需求與日俱增,資料中心得以持續發展。為了處理、分析,並確保數據可提供有價值的洞察意義,資料中心正逐步現代化,需要全新等級的儲存創新。 美光企業副總裁暨儲存業務部門總經理 Jeremy Werner 表示:「我們的客戶需要藉由改善儲存裝置容量和效率以提高營運業務。Micron 7400 SSD 能靈活地處理無數應用程式及系統的互通性需求,實現從邊緣運算到雲端的部署,創造價值。」 SSD 在資料中心應用上日漸普及,其不斷擴充的效能亦推動業界對全新、最佳化尺寸的需求,以滿足以數據為中心的工作負載。多元的外形尺寸能滿足各式應用的需求,提供快速、可靠且價格實惠的資料中心儲存裝置。Micron 7400 SSD 系列包含唯一具斷電保護功能的 PCIe Gen4 M.2 22x80mm,以及厚度為 15mm 和 7mm 的 2.5 吋 U.3 資料中心 SSD2 。7400 SSD 更具備三種不同的全新 E1.S 企業級資料中心 SSD 外觀尺寸(EDSFF),能實現更大的容量、快閃記憶體最佳化(Flash-Optimized),並改善電源和冷卻選項3 。如此廣泛的選擇代表客戶將能從傳統伺服器,轉換至採用密集EDSFF SSD 的一個伺服器。7400 SSD 系列產品提供從 400GB 至 7.68TB 的容量選項,可支援低至高容量的各種應用程式4 。它也具備每日一個和三個磁碟寫入的耐用性選項,以支援讀寫密集的應用程式5。該 SSD 充分利用美光的垂直整合能力,結合美光控制器、軟體、頂尖的 NAND 和 DRAM 以及世界級的前段和後段製造技術,打造出引領業界的創新產品。 與前一代相比,Micron 7400 SSD 每瓦特的 IOPS 和傳輸量增加了一倍以上6; 其與 PCIe Gen3 系統的向下相容性則有助於協助客戶從 Gen3 轉型至 Gen4 平台。此硬碟支援 128 個命名空間,以提高虛擬化環境(如超融合式基礎架構和軟體定義儲存等)的可擴充性。7 此外,它也支援合格環境的開放運算計畫(OCP)部署,8 OCP 透過研發和公布的規範已建立蓬勃發展的生態系統,並創建一套有助於降低整合複雜度並加速上市時間的標準化方法。 參考內部多年累積下來有關安全性的專業知識及經驗,Micron 7400 SSD 提供經過驗證,以 TCG-Opal 2.01 和 IEEE-1667 標準為基礎的功能,並推出動態和靜態的資料保護新功能。隨著許多機構不斷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以保護內部和雲端的資料,這些強化的功能將有助於因應新興的需求。美光也已開發安全執行環境(SEE)來隔離和處理安全事務,以對抗不斷演變的威脅模型。SEE 可透過使用專屬記憶體、安全代碼和安全微處理器,顯著改善靜態資料的安全性。 Moor Insights & Strategy 主任分析師 Patrick Moorhead 提到:「Micron 7400 SSD 提供從邊緣到雲端部署的廣泛選擇。新規格尺寸帶來的高效能和效率,以及能防止網路和實體攻擊的安全設計,可以為具獨特需求的各種應用程式和工作負載量打造優勢。」
-
美光Crucial 25周年,夢想出發汽車開回家
慶祝美光Crucial 25 周年!讓你把玩歐洲車的美夢成真!即日起至台灣時間110年12月12日止,凡於台灣各大通路合作經銷商購買美光 Crucial 全系列產品並線上登錄,寫下祝福美光Crucial 25周年留言即可獲得限量Xbox Game Pass for PC遊戲兌換序號一組,週週還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原廠限量電競滑鼠墊或價值新台幣高達近百萬元的福斯 T-Cross汽車開回家,還不趕快把美光買起來,下個幸運兒就是你! Crucial 深耕市場 25 周年,記憶體模組及儲存裝置的高效能與穩定性深植人心 。穩定、高效已成品牌代名詞,由商業文書、遊戲電競甚至是工業伺服器等應用,於全球市場皆享譽盛名。憑藉多項專利及優質品管,提供用戶最佳儲存及及記憶體使用體驗。 Micron美光 當初以 3D NAND架構造成市場革命,現在更以領導性的 1α 製程製造多種記憶體,並緊依台灣製造命脈,於台灣擴大招募計畫。Crucial 於台灣市場並提供敏捷的產品諮詢及銷售服務,在銷售及技術上皆扮演全球市場領頭羊角色。 基於回饋台灣市場,Crucial 將於 25 周年慶之際舉辦[夢想出發、汽車開回家]活動。活動參加者留言即可獲得限量Xbox Game Pass for PC遊戲兌換序號,並且週週抽原廠限量電競滑鼠墊,人人可追夢,週週有獎拿!最大獎並有福斯 T-Cross 跨界休旅車,在家用穩定高效記憶體,出門坐安全舒適 SUV。 參與活動之商品繁多,從價格親民的實用型 2.5 吋 SSD-BX500及MX500,上看效能取向的 Crucial P2及 P5 / P5 Plus NVMe SSD,都在可參加抽獎的產品範圍中。行動人士最愛的 Crucial X8 及 X6 外接 SSD 行動硬碟也沒缺席,買了就有中獎機會。還有電競玩家最愛的 Crucial Ballistix 與 Crucial Ballistix MAX 記憶體模組,用來超頻跑 Xbox Game Pass for PC 最過癮。 一般筆記型電腦記憶體、Mac用記憶體及桌上型電腦記憶體一樣有獎拿。上述所有產品於全國各大通路皆有販售,於合作經銷商購買即享獲獎及抽獎資格,還不快點買一波~
-
為專業而生,挑戰競速極限,宇瞻科技推出升級款M.2 Gen3 x4固態硬碟,3,500/3,000 MB/s疾速讀寫,頂尖對決最佳利器
數位儲存領導品牌宇瞻科技力求技術突破,利用獨創的SSD調校科技讓M.2 Gen3 x4固態硬碟的讀寫效能再創新高!推出升級款AS2280P4U / AS2280P4U Pro固態硬碟,以3,500 / 3,000 MB/s的讀寫速度,幫助使用者快速升級筆電、主機,帶來專家級的多工作業能力。AS2280P4U Pro更搭載一體成形散熱鋁片,降溫效果達25%,讓系統維持穩定效能,保持最佳狀態。 AS2280P4U及AS2280P4U Pro皆採用PCIe Gen3 x4介面和3D快閃記憶體,符合NVMe 1.3標準,讀寫速度最高可達3,500 / 3,000 MB/s,以優異的效能呼應宇瞻2021年的品牌主軸【專注價值提升,共創服務加值】,為消費者提供出色的隨機讀寫和多工作業表現,讓您輕鬆在多項程式間切換,體驗無延遲的飆速快感! AS2280P4U / AS2280P4U Pro採用精巧的M.2 2280 (22mm x 80mm)尺寸,可容納最高2TB的大儲存空間,超薄設計可提升產品運用的靈活性,適用於超薄筆電、電競主機及迷你PC。AS2280P4U Pro搭載一體成形散熱鋁片,利用高導熱、耐高溫的優勢,可有效降溫達25%,使系統避免熱當、維持穩定效能,可提升裝機愛好者、電競玩家、超頻高手、影像創作者等專業族群的工作效率。 為提供使用者完美高速體驗,AS2280P4U / AS2280P4U Pro內建多項防護技術,有效確保資料正確性與穩定性,採用SLC Caching運用先進的分層快取架構提升產品的速度表現。搭配內建的先進平均抹寫技術(Wear Leveling)與自動錯誤校正(ECC)功能,不僅能夠延長SSD使用壽命、提升運作穩定性,更可確保產品在長期使用後仍維持一致的效能。AS2280P4U / AS2280P4U Pro提供五年全球保固,為消費者提供最安心的保障。
-
目標衝上10 GB/s傳輸效能?! PHISON宣布PCIe 5.0 SSD的控制晶片已經完成試產
發售在即的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據傳將會是首款能夠支援PCIe 5.0通道的消費型產品,能夠帶來比PCIe 4.0還要再高出兩倍最大頻寬,各家相關控制器廠商也為此開始布局卡位,接在KIOIXA宣布PCIe 5.0 SSD解決方案之後,SSD控制器大廠PHION也不甘示弱,表示自家基於PCIe 5.0的M.2 SSD控制晶片已經完成試產。 PHISON在29日(9/29)正式公開了為PCIe 5.0 SSD設計的控制器,其型號為PS5026-E26,晶片採用12nm製程(未說明是台積電還是三星代工),不過核心不再使用過去慣用的ARM Cortex R系列架構,改為自行研發的CoXProcessor 2.0架構,支援 PCIe Dual Port、SR-IOV、與 ZNS等傳輸規範。 然而官方並沒有對PS5026-E26的理論性能進行任何說明,但依照去年2020年第四季財報說明會上董事長潘健成對於PCIe 5.0 SSD控制器的預想是能夠達到10 GB/s傳輸速度來看,PS5026-E26的傳輸能力相當可能可以達到10 GB/s。 官方預計在明年2022年下半年的時候開始進行量產,並會推出能夠支援M.2、U.3、E1.S、E3.S等消費級和工業級的連接介面,滿足企業、金字塔頂端的玩家需求,並期許自家的控制器能夠搶得先機,成為市場上第一款支援PCIe 5.0的消費型產品。 不過以現今主流SSD的價格/速度比率約是1 MB/s=1台幣來換算的話,10 GB/s(約是10,240 MB/s)的消費型SSD不出意外的話,售價將會是非常的驚人,加上目前NAND Flash本身的頻寬其實無法承受這麼高的速度,所以主要速度的來源應該還是倚靠工作頻率更高的DRAM的快取,這很可能使SSD的溫度控制變得更困難,各家SSD廠商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恐怕才是決定PCIe 5.0 SSD何時與大家見面的主要關鍵。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PLEXTOR M8PeY 256GB、512GB、1TB實測開箱,玩家級NVMe型PCIe 3.0 x4 SSD效能實測大作戰!
- 十銓T-FORCE CARDEA 1TB散熱片版本實測開箱,PCIe 4.0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 PLEXTOR M7V 256GB SSD實測開箱,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物超所值之選!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實測開箱,進階級固態硬碟中的玩家聖物!
- KLEVV NEO N610 512GB實測開箱,取代傳統HDD最佳利器SATA 6Gb/s固態硬碟!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FURY SSD 240GB實測開箱,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優質精品!
- PLEXTOR M6V 256GB SSD實測開箱,台灣品牌固態硬碟中的經典之作!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Crucial MX300 750GB實測開箱,3D NAND固態硬碟全面來襲!
- KLEVV CRAS C710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固態硬碟!
- ezlink Panzer IV-H SSD 128GB實測開箱,戰力十足的物超所值固態硬碟!